一边是港股破发潮,一边是生物医药热
其实,这不是港股第一次上演生物医药破发潮。
2018年,港交所大刀阔斧改革,允许未盈利生物技术公司上市。这个政策吸引了大量准备赴美纳斯达克上市的生物医药企业投向联交所的怀抱。但第一波吃螃蟹的企业并没有获得红利,首个上市的歌礼,后续的百济神州纷纷破发。
但是对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国内的生物医药行业中,股价的波动其实很难直接定义为公司价值缺失。2018年的破发潮正值港股低迷期,香港市场股价累计从最高点下降了24%。歌礼、百济神州、平安健康等医疗健康股无一例外的破发,医疗行业外的创梦天地、美团点评也不能幸免。
而今,港股允许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政策已经实行两年,已经有超过20家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在港股上市。从它们的股价变化中,或许能够一窥二级市场对于生物医药企业的偏好。
从数据来看,2018-2020年11月,港股共有36家生物技术公司,总市值未超过8000亿元。其中未盈利生物技术公司数量有20家,总体来看,未盈利生物技术公司在港股表现平平。而且嘉和生物、永泰生物、开拓药业、基石药业、华领医药等多家公司已经跌破发行价。
当然,股价的短期波动,也受到市场环境等很多外部因素影响,不能直接等同于公司价值。
但总结可以看出,在港股表现欠佳的企业可以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聚集在PD-1/L1、细胞治疗这样的热门赛道,另一类现阶段是主要采用授权引进(license-in)的模式。
此次生物医药的破发潮,某种程度上也和市场对于生物医药赛道拥挤和license-in这种模式的价值的失望和质疑相关。
在二级市场中,生物医药股的表现并未影响一级市场中生物医药的投资热度。生物医药行业投融资无论金额还是数量领跑整个医疗融资市场,生物医药行业估值不断翻倍。
根据动脉橙数据库的数据,2020年1月-11月11日,生物医药领域共发生了200多次融资,其中多家企业融资金额达到10亿元级别。
不断涌入的行业的资本一面给这个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带来必不可少的支持,帮助科学家实现从0到1的跨越。但同时也带来隐忧,在港股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上市、科创板开放注册制等背景下,部分短期资本会出于逐利的本性,为实现短期套利,透支生物医药行业发展,最后导致创新乏力,破坏国内本就脆弱创新药创新生态。
但生物医药行业有别于互联网行业,资本助力可以加速产业进程。生物医药行业是硬科技,需要长期研发,有长期坐冷板凳的坚持。短期资本热度无法长期陪跑这个研发周期长达数十年的行业。
正如一句话所说,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
一边是生物创新药企业在港股表现平平,一边是一级市场中火热的生物医药投资,两者一对比,生物医药行业泡沫将破灭?PD-1/L1的市场和license-in的模式被证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