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是所有人的冬天。裁员潮、下岗潮,寒气传递到各行各业,国内外大小厂的“裁员潮”此起彼伏,职场焦虑拨动着打工人本就不安的神经。
“寒气”蔓延,药企裁员轰轰烈烈!
这场裁员风波自然也吹到了医药行业,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上至Big pharma,下至Biotech纷纷“动刀”,收缩人员,卫材、渤健、诺华、赛诺菲、默克、吉利德、第一三共等大型药接二连三发布裁员消息,大企业尚且如此,小公司的日子就更加不好过了。
今年以来,海外药企通过框架重组、大幅裁员,以降低成本的数不胜数,诸如吉利德科学公司3月9日宣布解雇前免疫医学总部的114名员工;此外,卫材披露了将永久关闭其美国全资子公司H3 Biomedicine的计划,裁员人数预计为88名;全球首家红细胞疗法公司Rubius Therapeutics也宣布裁员75%,“断尾求生”;11月初,诺华宣布关闭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基因疗法生产基地,裁撤近300个工作岗位;OncoSec Medical计划裁员45%……
国内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裁员、解散团队、减薪的消息也是络绎不绝,有多个媒体发布消息称,今年4月,维健医药心血管产品线通知裁员,赔偿N+1;复星医药因为新冠疫苗延迟上市,被爆大规模裁员;此前也有多家媒体报道,微医优化业务线,可能会进一步裁员,将员工数量降至2500人左右……
看完,不免一声叹息!今年的行业大环境,真的是寒风刺骨。
为什么都在过冬?
大环境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国际形势的变化、新药的研发难、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行融资受阻等诸多情况,我国医改、集采常态化也倒逼国内药企加速转型等。
具体到药企本身,不同药企裁员的原因不一。有的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营销策略;有的是因为药物研发管线失败,裁员延长现金流;也有的是因为公司本就资金紧张,不得不节省经营成本,精简业务,投入到更具优势的业务中。
裁员的背后实则是“钱荒”,经济寒冬之下,开源变得异常艰难,各家药企担心自己的资金链,便玩起了“花式自救大招”,关楼、卖厂、卖管线、裁员纷纷上演……Biogen又裁员又转租实验场地、设施,Oxford Biomedica不仅裁员还出售工厂,这一系列操作简单粗暴。
不久前进行裁员的生物制药公司,有Cyclerion Therapeutics和OncoSec Medical公司。10月6日,Cyclerion裁员45%,预计每年节省410万美元,转向线粒体疾病;10月4日,OncoSec宣布裁员45%,以减少运营费用,优先开发TAVO。据悉,截止7月31日,OncoSec目前在手现金及等价物仅有1947万美元,Q9的研发费用支出2050万,行政和营业费用合计支出3700万美元,资金异常紧张 [8]。实则“钱荒”才是裁员的根本原因,Cyclerion Therapeutics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裁员的公司中,Genocea公司面临现金流枯竭,又裁员又退市,从纳斯达克消失。还有一些Biotech公司裁员、砍管线已经救不了自身,最终只能选择破产。
不贩卖焦虑,医药人请找回你的动力!
客观来说,现在经济形势确实有些糟糕,该赚的没赚到,大家的口袋都憋了,没有人过得容易,不过生活还得继续,与其贩卖焦虑,不如积极应对。
实际上,依然有很多药企在招兵买马,企业对人才的争夺也是不惜代价,不用太过焦虑,扛住事,能填坑,敢于探索事情新边界,努力让自己变成那个不可替代的人,你也将是企业争抢的人。
还有一些乐观因素:医药产业是永不衰落的产业,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因为只要人类在一天,健康和医药就不可缺。剩下的,只需要及时调整自己前进的策略,努力的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紧跟紧变化的步伐。
最后一句不得不说:2022年,请珍惜你的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