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医保改革将持续高质量发展:
根据“十四五”医保规划,医保控费改革将沿着高质量、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采用高效的支付机制,提高医保使用效率,保障医保基金安全。目前药械集采工作已常态化,化学药已开展五轮带量采购,高值耗材已完成两轮国采,另外生物药也以胰岛素为探索,启动了一轮国采工作。随着药械集采范围不断扩大,医药行业格局将重塑。
医药行业恢复快速增长:
随着国内疫情形势向好,医药制造业恢复快速增长态势,2021年1-10月收入增速23%,利润增速77%,达历史新高。医药上市板块业绩也表现不俗,剔除低基数因素外,IVD等抗疫板块的业绩爆发,以及生物药、CXO等高景气板块,也带动了整体板块的业绩提升。
医药资本市场持续活跃:
2021年以来,医药板块共有46家企业IPO,包括33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医药板块总市值达到8万亿,是二级市场企业最多、市值最大的一个板块。行业融资热情持续高涨,上半年一级市场股权融资金额再创新高,生物药、医疗器械等热门赛道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活跃度进一步提升。
2022年医药行业展望:
带量采购等医改政策将持续推进,仿制药、高值耗材集采常态化,并延伸至生物药、IVD等领域,将推动医药行业优胜劣汰、创新升级。另外由于国内散点疫情偶发,部分重点防疫产品需求将持续旺盛,推动疫苗、IVD等领域升级扩容。医改及疫情新形势下,医药行业结构性机会凸显,龙头企业保持强者恒强地位。
布局医药科技+健康消费:
医改政策推动下,医药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药渗透率有望提升,消费品政策免疫,可沿着科技创新、健康服务等主线布局。重点关注医疗器械、疫苗、原料药、CXO、生命科学上游、化学/生物创新药等医药科技板块,及品牌中药、零售药店、专科连锁、互联网医疗、医美等医药消费板块龙头企业。
行业风险提示:
带量采购等医改政策影响;创新药研发及商业化风险;互联网巨头入局挑战医药零售及互联网医疗;医美监管趋严等。
一、2021年医改持续深化
1、医保控费持续推进,保障医保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期间,医保控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十三五”时期是医保改革推进力度最大、医保购买功能发挥最充分的阶段。截至2020年底,我国三大基本医保已覆盖13.61亿人,参保率达到96.7%,基本医保制度已全面建立。医保基金整体收支平稳,2020年总收入24,846亿元,同比增长1.7%,占GDP比重为2.4%;总支出21,032亿元,同比增长0.9%,占GDP比重为2.1%;年末累计结存达到3.15万亿元,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人口老龄化下,医保长期支出压力持续提升。我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深,2020年末,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64亿人,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8.7%,较2010年提升7.8个百分点,预计2030年占比将达到25%。人口老龄化将伴随着慢性病高发及疾病谱变迁,导致医保长期支出压力提升。为了保障医保基金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满足多元化社会需求,医疗体制改革改革将持续推进。
“十四五”期间,医保改革将持续高质量发展。步入“十四五”时期,医保工作要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2021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我国医保领域第一个五年规划《关于印发“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的通知》。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要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加快建设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推进共同富裕。
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基本医保参保率每年保持在95%以上,医保基金管理原则是“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由此可见,由于经济增速预期放缓,企业盈利、居民增收、财政增收的难度加大,因此医保基金收入要与各方承受能力相匹配,预期筹资增速将有所放缓,根据“以收定支”原则,医保基金支出水平也将受限于基金收入。考虑到人口老龄化下,居民医疗需求日益增长,“十四五”时期,医保控费改革将沿着高质量、精细化的方向发展,采用高效的支付机制,提高医保使用效率,保障医保基金安全。
医保控费下,药品集采、医保调整等工作常态化。2021年以来,各项重点医改工作基本未受疫情影响,整体平稳推进。药品及高值耗材带量采购、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优先审评审批、医保目录谈判等工作逐步常态化,对药品及器械的审批、生产、采购、流通、支付全流程规则再造,目标为降低药械费用,优化用药结构,提升医保效率。
2、带量采购常态化,药械行业生态重塑
国务院发文,推动药品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2021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的意见》,指出要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医保基金战略性购买作用,推动药品带量采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意见》对后续带量采购所涉及的药品、企业和医疗机构的范围均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并明确提出,带量采购要重点将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内用量大、采购金额高的药品纳入采购范围,并逐步覆盖国内上市的临床必需、质量可靠的各类药品,做到应采尽采。
化学药已进行五轮带量采购,集采范围不断扩大。2021年共进行了两轮化学药国采,分别为2月的第四轮和6月的第五轮,目前化学药集采基本上相隔数月便启动新一轮,表明化学药集采已进入常态化阶段。
2021年2月,第四轮药品带量采购启动,共涉及45个药品80个品规,采购金额逾250亿元,品种覆盖抗肿瘤、心血管、抗感染、神经系统用药等多个治疗领域。最终集采结果平均降幅52%,预计一年节约药费124亿元。从集采品种看,基本当时90%以上符合国采要求的仿制药都被纳入了名单,即只要医保用量大、采购金额高,且符合充分竞争的条件“过一致性评价2家+原研1家”,就会自动触发国家药品集采机制,体现出“应采尽采”原则。
2021年6月,时隔仅4个月,第五轮化学药带量采购启动,共涉及61个品种,为历次之最,采购金额高达550亿元,创下历次集采新高,部分药品的年销售额超10亿元。另外,第五轮集采目录包含29个注射剂品种,涉及金额占70%,成为本轮集采的主力剂型。由于注射剂为院内最大的药品品类,集采加速可能对注射剂行业造成一定冲击。根据第五轮带量采购结果,共有201家药企、355个品规参加,最终148家药企、251个品规中选,平均降幅为56%。
第六轮国采为胰岛素专项,开始探索生物药集采模式。11月26日,备受关注的第六轮药品集采(胰岛素专项),在上海开标。本次胰岛素集采根据3.2万家医疗机构提出的需求量计算,涵盖临床常用的二代和三代胰岛素,集采量2.1亿支,涉及金额约170亿元。
拟中选结果显示,本次胰岛素集采共有14家药企42个药品拟中选,平均降幅48%,最高降幅74%。除了三家外资原研巨头外,国产胰岛素龙头企业也全部拟中选。二代胰岛素龙头通化东宝5个竞品全部拟中选,平均降幅41%;三代胰岛素龙头甘李药业6个竞品全部拟中选,最高降幅72%,东阳光药的甘精胰岛素刚获批一个多月,以最高价拟中选。此次胰岛素专项集采降价力度相对较为温和,国产企业成为最大赢家,有利于打破胰岛素70%以上市场为外资垄断的格局,加速胰岛素国产替代进程。
第六轮集采与前五轮化学药集采有所不同,胰岛素属于生物药,这标志着国采的范围已从化学药扩展至生物药领域。随着胰岛素带量采购模式探索成功,集采模式可能进一步扩围至其他生物类似药。
除药品外,高值耗材也完成两轮国采,重塑相关行业格局。2021年6月,医保局、发改委、卫健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对高值耗材集中带量采购给予了指导,明确要求通过集中带量采购,完善高值耗材价格形成机制,治理价格虚高问题,降低患者的医药负担。
截至目前,国家组织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已经进行了两轮,分别对心脏支架和人工关节进行了集采。2020年11月,我国首次对冠脉支架进行带量采购,首年意向采购总量逾107万个,涉及12家企业的27个产品,金额超123亿元,占该产品市场规模80%以上。最终拟中选10款产品,涉及8家企业,产品平均降价93%,最高降价96.5%,中选产品中位价从1.3万元降至700元左右。一方面冠脉支架集采降幅较大,对产品市场容量造成冲击;另一方面,乐普医疗、微创医疗、吉威医疗等国产产品中标较大市场份额,有利于冠脉支架加速国产替代。
2021年9月,第二轮高值耗材(人工关节)带量采购启动,采购产品范围为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全国共5804家医疗机构参加,首年意向采购量共54万套,占全国医疗机构总需求量的90%。按2020年采购价计算,公立医疗机构人工髋、膝关节采购金额约200亿元,占高值医用耗材市场的10%以上。
根据拟中选结果,共有48家企业参与本次集采,44家中选,中选率92%。拟中选髋关节平均价格从3.5万元下降至7000元左右,膝关节平均价格从3.2万元下降至5000元左右,平均降价82%,威高骨科、爱康医疗、大博医疗、春立医疗等国内骨科耗材龙头企业全线中标。整体而言,相比冠脉支架集采,人工关节集采的整体降幅趋于温和,预计相关企业仍能保留部分合理的利润空间,且有利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及国产产品渗透率的提升。
带量采购有效实现医保控费,倒逼医药行业创新升级。截至目前,我国已开展了6轮药品带量采购工作,包括5轮化学药及1轮生物药,共涉及217个化学药品种及生物胰岛素,平均价格降幅超过50%,节约费用超千亿元;预计第7轮药品带量采购也已提上日程,可能影响一系列抗肿瘤、抗感染等药物的市场格局。
同时,我国还开展了2轮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工作,涉及心脏支架及人工关节产品,集采产品平均降幅超过80%,节省费用数百亿元。预计高值耗材集采也将逐渐拓展至其他品类,一些临床使用量大、操作成熟、国产率高的高值耗材都可能逐步纳入国家集采的名单。
整体而言,国家带量采购范围已从化学药扩大到医疗器械及生物药领域,未来还将拓展至中药领域,标品无可避免进入成本领先竞争模式,药械集采将成为行业新常态。药械集采将重塑医药行业价格体系及竞争格局,一方面有利于降低药械价格,加速国产替代,缓解医保压力;另一方面将倒逼医药企业创新升级,优化产业结构。需要指出的是,集采主要挤出的是流通环节价格水分,是对“以药养医”弊端的改革优化。集采将促使医药行业由“重营销”转型为“重产品”,拥有成本、研发创新、国际化等优势的龙头企业将在竞争中胜出。
3、医保谈判常态化,鼓励创新提升保障
医保已经由被动支付角色转变为主动采购地位,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作为本轮医改的主导者,医保通过创新理念、战略购买,探索了保障医保支付能力、提升药品临床价值的新路径。
医保谈判指国家医保局与药企进行谈判,以协商药品价格,从而使药品价格降低后纳入医保目录,降低患者及医保的支出压力。医保谈判药物主要为临床价值高但价格昂贵的专利药、独家药,集中在抗肿瘤、心血管、抗感染、罕见病等重大疾病领域,体现出医保目录注重临床价值、鼓励引导创新、优化用药格局的导向。
国家医保局自2018年成立以来,已经组织了四轮医保谈判工作,前三轮谈判累计将433个有重大临床价值的药物调入目录,药品平均降幅为56.7%、60.7%、53.8%,累计为患者减负1700亿元,受益患者达1亿人次。其中有20多款创新药被成功纳入医保,新药从获批到纳入医保最短的仅为5个月。随着创新药医保准入的加快,医疗机构用药结构更加合理,创新药可及性不断提升,在保障居民健康需求的同时,也带动了创新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2021年医保谈判结果公布,国产创新药跑步进入医保。2021年6月,国家医保局下发《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启动了第四轮医保谈判工作。首次参与谈判的创新药达到20 多种,包括PARP抑制剂、BTK抑制剂、ALK抑制剂、ADC药物(抗体偶连药物)等重磅抗肿瘤药物,涉及恒瑞医药、百济神州、贝达药业、荣昌生物等多家上市药企。
12月3日,医保谈判结果公布,共有94种药品(目录外67种,目录内27种)谈判成功,总体成功率80.34%,目录外67种药品平均降价61.71%,本次谈判成功率和降价力度均创历史新高。从谈判结果看,国产创新药加速纳入医保,国产替代趋势显著,如恒瑞医药的PARP抑制剂氟唑帕利、百济神州的PARP抑制剂帕米帕利、贝达药业的ALK抑制剂恩沙替尼、荣昌生物的ADC抑制剂维迪西妥单抗、泰他西普等,均成功纳入医保,且平均降价幅度低于其他药品。
本次医保目录调整一方面贯彻了医改方针,推动企业必须降低换市场;另一方面也优化了临床用药格局,调出临床价值不高的药品,腾出空间鼓励新药,释放出重视临床价值、鼓励创新的政策信号,也进一步探索了创新药的商业化路径,将有效激发行业创新动力。目前医保目录调整工作已逐渐常态化、制度化,预计未来医保将持续发挥“战略购买者”的作用,以药品临床价值为导向,通过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临床用药结构,实现医保控费政策目标。
二、2021年医药行业快速增长
1、医药制造业恢复高速增长
2021年以来,随着国内疫情形势持续向好,医药制造业恢复快速增长态势。2021年1-10月,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23,529.8亿元,同比增长22.8%,利润总额4,927.8亿元,同比增长76.7%,创历史新高。由于低基数和医疗服务需求大幅回暖,尤其是防疫相关需求爆发式增长,促使医药制造业获得高速增长,盈利能力提升至历史高位水平。
2、医药上市板块业绩良好,细分领域景气分化
2021年医药上市板块整体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前三季度,医药上市板块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5%,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9.9%,业绩表现靓丽,主要由于2020年同期行业业绩受疫情影响基数较低,而2021年至今国内疫情得以控制,市场对常规医药产品和医疗服务的需求恢复常态,加上以新冠检测(IVD)、疫苗为代表的抗疫龙头企业业绩快速释放,带动整体板块业绩提升。
细分领域景气度有所分化。2021年前三季度,细分领域方面,业绩保持较高成长性的包括生物药、CXO、创新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医美等板块。生物药板块主要受益于新冠疫苗、抗体药物等的快速增长,整体保持较高的景气度。医疗器械由于新冠检测为代表的IVD领域业绩爆发,整体也保持较好的成长性。医疗服务常规诊疗恢复,带动业绩提升。CXO、创新药为代表的创新产业链,受益于临床需求及政策扶持的刺激,持续保持快速增长。医美行业受益于消费需求的升级,成为潜力巨大的新兴赛道。
相对而言,医药流通、化学仿制药、中药等领域,医改承压依然较大,整体增速较为平缓,但较2020年有所好转。当前来看,医药细分赛道及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已呈现明显分化,生物药、创新药、医疗器械、CXO、医疗服务、医美等高光赛道持续引领板块增长,受益于疫情刺激、创新领先、需求扩容的医药龙头企业有望持续保持良好的成长性。
三、医药行业资本市场持续活跃
1、医药股受医改及流动性影响,表现平平
2021年医药股整体走势乏力。经过2020年的疫情催化行情,2021年医药板块业绩提升,但走势欠佳,主要受药械带量采购常态化,创新药监管趋严等医改因素,以及市场流动性影响。
截至2021年12月6日,医药板块年内涨跌幅-8.34%,在31个申万子行业中位列第21,跑输上证综指12.2个百分点。虽然医药板块走势乏善可陈,但目前板块总市值仍然维持在7.8万亿,占全部A股总市值的8.2%,位列各板块第3,仅次于银行、电力设备板块。医药上市公司数量已达408家,为上市企业数量最多的一个行业。
医药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众多。从医药板块龙头企业主业看,各自聚焦于不同的细分领域,包括化学/生物药、CXO、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中药等,代表企业如迈瑞医疗、药明康德、恒瑞医药、片仔癀、爱尔眼科、智飞生物等。医药行业差异化竞争特征较强,景气度较高的细分领域均有培育出大企业的潜力,目前有15家企业市值突破千亿元。
医药板块估值回落至低位水平,估值风险基本消化。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题材带动,医药股大幅上涨,带动板块估值水平快速提升至历史高位水平;2020年下半年,医药板块估值逐步回落。2021年,受医改政策利空影响,医药板块估值继续调整,截至2021年12月6日,医药板块PE(TTM)为32.7倍,相对全部A股(剔除金融股)的估值溢价为37.5%,已回落至历史低位水平。考虑到医药板块整体业绩增速仍然良好,医药板块当前估值已趋于合理,估值风险得到缓解。
医药子板块估值分化较大,部分高景气板块估值已合理。医药各子板块间由于景气差异形成较大的估值分化,生物药、化学创新药、CXO、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高景气领域估值水平较高,但估值溢价已回落至合理水平,估值风险基本释放。
2、医药融资热度不减,股权融资刷新记录
IPO方面,医药股仍然是IPO大户。得益于科创板的推出,医药股融资数量及融资规模处于历史高位水平。截至2021年12月6日,医药板块共有46家公司IPO,共募集资金539.9亿元,其中包含33家科创板上市公司,科创板成为医药行业IPO的主战场。与2020年主要以生物药企业上市有所不同,2021年医药上市企业有一半为医疗器械企业,包括威高骨科、可孚医疗、诺唯赞、之江生物、惠泰医疗等,体现出科创板对医药硬科技的支持。
定增方面,医药股依然是热门板块。2021年截至12月6日,医药板块共定增融资31宗,主要包括天坛生物、博雅生物、华大基因、派林生物、信立泰等,融资金额300亿元。从定增融资主体看,除了医药龙头企业外,部分细分赛道中型企业也成功完成定增,显示出医药板块再融资十分活跃,市场资金对于医药股也长期偏好。
股权市场方面,医药行业仍为融资最热门的领域,主要由于新冠疫情大幅提升了资本对于医药行业的投资偏好。2020年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共发生767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达到1626.5亿元,同比大增58%。2021上半年,医药行业股权融资金额再创新高,达到927亿元,同比增长70%。融资事件达到546起,同比也接近翻倍,并且改变了近两年融资额增加,而融资数量放缓的局面,这显示出医药行业的融资结构有所优化,融资向头部企业倾斜的格局出现改观,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融资活跃度得到提升。
投资细分领域方面,生物药、医疗器械、数字健康等融资持续活跃。生物制药因其发展阶段、市场体量、研发投入带来的高资金需求,始终占据历年融资主导地位。2020年我国生物制药融资金额达到797亿元,占比达到49%。2021年上半年生物制药融资事件为228起,融资金额达到471亿元,热门赛道主要包括抗体药物、疫苗、细胞治疗等。
另外受新冠疫情推动,以IVD为代表的医疗器械耗材融资持续升温,加上国内器械国产替代的空间较大,医疗器械也成为资本配置的重要方向。2021年上半年器械耗材行业融资事件为200起,融资金额为225亿元。
五、2022年医药行业展望
1、医保控费新常态下,行业加速创新升级
新冠疫情对于医药行业的系统性影响已经消退,推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医改政策。“以药养医”模式下,我国药品市场长期存在专利已过期的原研药垄断市场、仿制药低水平重复竞争的格局,导致药价虚高及医保效率低下等问题。本轮新医改以“医保控费”为核心目标,推动带量采购、医保谈判等系列工程,一方面挤出药品及器械的价格水分和落后产能,加速行业优胜劣汰;另一方面倒逼医药行业创新升级,促进医药产业结构优化。2022年,预计医保控费政策基调将保持不变,药械集采、医保谈判等政策持续推进,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行业的标准化产品逐渐进入价格竞争模式,而非标的创新型产品则持续受到政策鼓励及资本支持。我们对各子行业2022年的展望如下:
1)、化学药:仿制药集采常态化,创新药驱动行业发展。化学药作为临床核心用药,需求保持刚性,受疫情影响不大。但受仿制药带量采购、一致性评价等政策影响,行业长期承压。截至2021年末,已启动5轮化学药国家药品集采工作,新一轮药品集采也提上日程,随着药品集采工作常态化,化学药行业加速优胜劣汰的同时,逐步转型创新升级。
化学仿制药带量采购已常态化,集采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覆盖217个仿制药品种。集采生态下,一方面仿制药替代原研药的进程加速,有利于国产仿制药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仿制药价格中枢逐渐下移,行业盈利空间压缩,企业竞争加剧。长期来看,仿制药作为标品,进入成本竞争阶段是大势所趋,优选临床价值突出、国产替代空间大的重磅品种,以及高技术壁垒的改良型、难仿型品种,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化学创新药行业受益于创新政策红利及资本助力,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新药审评上市速度加快,以及医保谈判机制常态化,创新药行业的研发及商业化效率显著提升。化学药板块未来将持续分化,仿制药加速优胜劣汰,创新药有望成为行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目前国产化学创新药研发主要集中在抗肿瘤、抗感染等方向,未来将延伸至罕见病、儿童用药等领域,通过加大化合物筛选,开发出靶向性更好的小分子药物,同时提高药效,降低毒副作用,提升临床价值,是化学创新药开发的主要方向。
2)、生物药:全球医药创新的主导方向,疫苗、抗体药等细分领域创新活跃。生物药行业技术、资金壁垒较高,是医药行业创新活力最强的领域,随着全球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研发投入加大,生物药行业成为全球医药行业争夺的制高点,行业景气度长期较高。
生物药涵盖品类较多,既包括传统疫苗、血制品、其他生物类似药等传统生物药,也包括创新疫苗、抗体药物、细胞治疗及基因治疗等为代表的生物创新药,各细分赛道所处发展阶段大不相同。传统生物药方面,今年以来,药品集采政策已从化学药延申至生物药,胰岛素带量采购工作启动。从集采结果看,生物药由于研发生产壁垒较高,竞争格局相对较好,集采影响较为温和,且有利于国产龙头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另外以创新疫苗、抗体药物、细胞治疗等为代表的生物创新药,正处于快速成长的初期阶段,大量潜力品种仍在临床尚未上市。受国内需求爆发、政策扶持、资金追捧等因素的刺激,生物创新药的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产品管线不断丰富,产业规模快速壮大,未来将成为生物药行业最大的发展动力。
疫苗行业受本轮新冠疫情刺激显著,获得技术、资本、政策三重加持,行业迎来发展拐点。本次全球新冠疫苗战略,大幅提高了我国疫苗行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疫苗行业的长期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需求端,考虑到全球疫情控制的难度,以及新冠病毒变异的可能性,预计新冠疫苗接种将成为中长期需求;另外受益于居民接种意识的提升,其他疫苗品种的渗透率也有望持续提升。供给端,目前我国新冠疫苗产能快速提升、全球化销售快速实现、mRNA等新兴技术快速突破、多方资金大力扶持,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疫苗产业链的发展壮大。政策端,疫苗作为国家战略性行业,《疫苗法》的出台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将加强对疫苗行业评审、生产、流通、使用的全流程管控,推动行业格局不断优化。
当前我国疫苗市场呈现国企、民企、外企相互补充格局,随着行业进入门槛不断提升,行业将进一步走向集中,龙头疫苗企业强者恒强趋势显著,另外拥有创新技术、国际化能力的新兴疫苗企业也有望获得快速发展。
抗体药物目前是全球生物药中最大的类别,占比超过50%,主要包括单抗、双抗、抗体偶联药物(ADC)等品类。抗体药物具备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安全性高等优势,是全球制药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随着我国需求端及支付能力的持续提升,医保覆盖面及上市品种的持续扩大,抗体药市场迎来快速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在单抗、ADC、双抗等领域的研发布局火热,研发品类及参与企业众多。尤其在PD-1单抗及热门靶点单抗类似物领域,其中多项研发已处于临床后期阶段,预计未来国产单抗将陆续密集上市,一方面单抗市场容量将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行业竞争也将加剧。另外ADC、双抗等领域整体处于研发早期阶段,但受益于行业技术快速突破,未来也有望成为带动生物药行业格局变化的主流技术。整体而言,研发技术突出、进度领先,管线布局丰富、梯队良好,成本优势显著、产能领先的BioPharma和BioTech公司有望在竞争中胜出。
3)、中药:OTC端消费品增长稳健,关注国企混改红利。中医药行业在本轮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受医改控费政策影响,中药行业近年发展趋缓,内部分化加大。中药注射剂作为辅助用药目录的常客,受医保控费影响较大,亟待战略转型。而零售端品牌中成药具有较强的消费品属性,受医改影响较小,且受益于中医药产业政策支持,以及居民大健康需求升级,增长较为稳健,建议关注大健康转型的优质标的。
中药行业优质企业以国企居多,近期以来,中药行业的国企混改以及股东变更较为活跃,如云南白药、太极集团等,有效释放了相关企业及员工积极性,有利于中药国企混改红利逐步释放。
4)、CXO行业:医药行业的创新加速器,有望持续保持高景气度。医药外包行业(CRO、CMO、CDMO)具有显著的降本增效作用,是医药创新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受益于我国的工程师红利,全球医药外包行业持续向我国转移,是支撑CXO行业高景气度的核心因素,海外产能转移未来仍将带动行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新医改下我国制药行业加速创新转型,药企研发投入持续增加,CXO行业成为最大受益者,近年业绩持续增长。
当前来看,CXO订单需求依然旺盛,产能及人员规划持续扩张,加上医药研发创新、投融资活动持续活跃,将推动CXO行业持续上行。中长期来看,受益于药品产业链分工的精细化,以及创新药研发的快速发展,CRO、CDMO等外包领域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CXO行业强者恒强趋势较为显著,建议关注各细分领域拥有技术、产能、客户、订单等优势的龙头公司。
5)、医疗器械:高端制造行业,受益疫情显著,加速国产替代、创新升级。医疗器械是技术复合型的高端制造行业,短期来看,本轮疫情对医疗器械行业刺激显著,新冠检测、医疗防护、治疗设备等产品需求爆发,带动相关企业业绩爆发,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新冠预防、检测、治疗相关领域医疗器械耗材需求依然旺盛,推动医疗器械行业保持高景气度。长期来看,受益于人口老龄化下需求增长,以及人工智能、基因检测等核心技术不断突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将保持持续增长。
政策导向上,为鼓励医疗器械产业创新发展,提升高端器械国产替代及自主可控能力,国家政策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及推广应用;外资本市场也极大得拓宽了器械企业上市融资渠道,全面释放了行业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行业监管上,医疗器械为中央深化医改的重点领域,随着高值耗材、IVD等领域带量采购工作推进,行业发展更加健康规范,国产替代进程显著加快。
整体而言,医疗器械行业有望持续维持高景气度,朝着创新升级、国产替代、走出国门的方向发展。部分国产领先企业快速成长,综合实力持续提升,重点关注拥有自主创新能力、业务多元化布局、产品技术附加值高、具有国际化竞争优势的国产龙头企业。
体外诊断(IVD)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本次新冠疫情使核酸检测为代表的IVD相关产品需求量获得了爆发式增长,对于完善IVD制造、流通、服务全产业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相关龙头企业获爆发式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长期来看,人口老龄化、医疗需求升级将持续支撑IVD行业发展;IVD检测技术的持续升级也将催生新的检测蓝海市场,行业扩容趋势显著。目前IVD行业政策以支持为主导,带量采购等控费政策整体冲击有限,不会改变行业长期发展趋势。预计在化学发光、分子诊断、POCT等中高端细分领域,有望加速产业升级及国产替代进程,国产龙头企业市场率持续提升。
高值医用耗材整体受集采影响较大,截至目前,高值耗材已进行两轮带量采购,涉及冠脉支架及人工关节产品。高值耗材带量采购工作将逐渐常态化,骨科、血管介入、眼科等领域临床使用量大、医保占用率高的品种可能逐步纳入集采,相关产品价格体系可能受到冲击。但高值耗材集采主要压缩的是中间渠道价格,有利于推动技术革新和国产替代,实现医保控费及行业规范发展,对于拥有核心技术优势、产品管线丰富的龙头企业影响相对较小。
6)、原料药:政策助力产业升级,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作为原料药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我国原料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加大原料药出口力度,缓解全球原料药供给缺口,也带动了原料药行业景气度提升。近几年,由于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对原料药行业提出了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行业由大变强、产业升级。
医改政策下,一致性评价、药品带量采购等药政持续推进,推动原料药行业规范化发展,提高原料药生产效率和质控水平,提升原料药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带动行业朝着原料药+制剂一体化、CMO/CDMO战略方向发展。
11月,发改委、工信部印发《关于推动原料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到2025年,开发一批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品种,突破一批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和生产基地。这将推动我国原料药企业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在绿色生产体系建设和国际竞争合作中争取主动权。
7)、生命科学上游:受下游需求刺激高速增长,加速国产替代。生命科学上游产业为新兴领域,主要服务于生命科学研究及生产(如生物药、IVD等),主要产品包括各类原料、耗材、试剂、设备、服务等,涉及上百个细分门类,是生命科学行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随着近年来生命科学领域新技术层出不穷、新产品市场爆发,对于各类专业化的上游产品及上游供应链的国产化,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需求。从发展阶段看,生命科学上游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受益于下游需求的不断扩张,行业景气度较高,属于高科技、高增速板块。据市场测算,2020年我国生命科学支持产业总规模约为500亿元左右,并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生命科学上游产业的细分赛道众多,专业壁垒较高,客户粘性较强,整体行业进入门槛较高,目前仍以外资为主导。以IVD原料为例,过去基本为欧美企业所垄断,进口产品占比达到90%。在当前形势下,无论是考虑新冠疫情后上游原料供应的安全性,避免“卡脖子”风险;还是考虑生物药、IVD集采预期及医保谈判控费需求,都需要降低上游原料成本。这将推动生命科学上游产业链的国产化,加速行业国产替代进程,本土企业有望快速崛起,逐步登录资本市场。
8)、医药商业:医改推动药品流通变革,关注融资成本。两票制改变了药品流通格局,商业调拨业务萎缩,医院纯销占比提升,行业结构有所优化,但账期压力提升,融资缺口加大。另外药品集采、医保谈判等降药价政策使药品配送规模受到冲击,行业竞争加剧,内部分化加大。全国及区域商业龙头企业凭借网络、品种、资金优势,承接中小企业市场份额,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行业融资需求持续旺盛,需重点关注企业融资能力的变化。
9)、零售药店:龙头扩张推升行业集中度,互联网企业入局带来挑战。2021年虽然防疫相关产品的销售出现下降,以及药品集采对OTC药品价格中枢产生影响,但头部药店企业仍然通过外延并购、新开门店等方式,保持较快的扩张速度,推动行业保持平稳增长,因此集中度、连锁率提升是药店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根据商务部“十四五”指导意见,2025年将形成5-10家超500亿元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零售百强销售额占65%,连锁化率接近70%,因此零售药店行业集中度、连锁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长期来看,医改下处方外流趋势仍然显著,尤其国家不断出台“双通道”、电子处方、长处方管理规范等政策,加强线下药店的地位,预计零售药店行业将从处方外流中获得巨大的新增空间。同时,专业化药房、O2O、新零售等新服务模式的发展也将赋能零售药店行业的专业化升级。此外,随着网售处方药政策松绑,以及新冠疫情刺激,医药电商行业需求被激活,互联网巨头也积极布局医药零售行业,可能给传统线下零售模式带来新的变革。
10)、医疗服务:专科服务平稳发展,互联网巨头抢滩互联网医疗。2021年随着疫情影响消退,医疗服务行业基本恢复常态。医疗服务行业受我国人口老龄化、居民收入水平及健康意识提升等因素支撑,保持长期增长趋势。
社会办医作为公立医疗的重要补充,受到国家政策支持,近日在上海、江西等省市十四五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均对社会办医预留了新增床位空间,体现出鼓励社会办医品牌化及连锁化发展的态度。在高端医疗需求旺盛的细分专科领域,社会办医仍具有较大的差异化价值,如眼科、口腔、体检、妇儿等专科领域,民营连锁龙头拥有显著的品牌优势和社会价值。
互联网医疗行业自新冠疫情以来,在政府、医疗机构、企业的多方协作下,获得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需求端,线上用户数量激增,服务模式日趋多元化;供给端,互联网医院建设加快,互联网医疗平台迅速壮大;政策端,“互联网+三医联动”政策已逐步完善,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支撑要素。随着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基础建设及商业模式不断完善,行业迎来高速发展阶段。目前,阿里、京东、腾讯、字节、拼多多、百度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大了对医疗健康领域的数字化渗透,在资金、技术、流量、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优势明显,同时也推动互联网医疗商业模式快速成熟。
11)、医美:上游医美器械行业门槛高、格局好,受益于消费升级。医美行业兼具消费及医疗属性,主要项目分为手术类器具材料和非手术类(轻医美)设备材料。手术类主要指整形手术;非手术类项目包括注射类(玻尿酸、肉毒素等)和声光电类(激光、超声刀等),相关填充类材料和光电设备均属于上游医美器械,具备技术门槛高、复购率高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和医美消费积极性的快速提升,带动了医美下游消费行业的快速发展,其中非手术类医美更受青睐。在下游医美服务行业快速增长的推动下,上游医美器械市场也呈稳步增长态势,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81.8亿元。预计未来几年,在少女针、童颜针等新型注射类产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以及明星光电类医美设备陆续获批上市后,医美器械市场将保持持续增长。
目前国内企业在注射类医美等领域已取得突破,并占据全球市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透明质酸原料生产国,产量全球占比超过80%,但在高端的玻尿酸产品领域,进口品牌仍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随着国产龙头企业的产品线扩展、市场品牌的提升,注射类医美器械国产化是必然趋势。
2、寻找医改“避风港”,布局医药科技+健康消费
医改和疫情推动下,医药行业加速创新升级。医药行业受需求端老龄化加深、供给端企业加速创新等因素支撑,将长期保持平稳增长,但现阶段政策端医保控费工程,对医药产业格局产生重大影响。2022年带量采购等医改政策将持续推进,仿制药、高值耗材集采常态化,并延伸至生物药、IVD等领域,将推动医药行业优胜劣汰、创新升级,整体对于创新转型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而言影响不大,还有望受益于医药制造业集中度的提升。另外由于国内散点疫情偶发,疫情防控将不会放松,部分重点防疫产品需求持续旺盛,也将进一步推动疫苗、IVD等相关产业的技术升级和规模提升,提升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关注结构性机会,优选科技创新、消费服务类龙头企业。医改政策推动下,医药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药渗透率有望提升,消费品政策免疫,建议沿着几条主线布局:1)医药科技:鼓励创新政策频出,行业迎来创新潮,创新型龙头持续受益。重点关注医药制造板块技术自主可控、产品迭代升级、国产替代加速、出海能力领先的细分领域龙头,如医疗器械、疫苗、原料药、CXO、生命科学上游、化学/生物创新药等。
2)医药消费:医药消费型产品及医疗服务的长期需求刚性,龙头企业品牌附加值高,受医改政策冲击较小。重点关注医改免疫、消费平衡、服务升级的消费服务板块龙头企业,如品牌中药、零售药店、专科连锁、互联网医疗、医美等。
子行业方面,化学药行业重点关注产品临床价值显著、创新能力突出、研发进度领先的创新药企业;以及产品管线丰富、临床需求刚性、竞争格局良好的优质仿制药企业。生物药行业重点关注疫苗、血制品、重组蛋白、抗体药物、细胞治疗等领域,疫情刺激显著、政策扶持力度大、产品需求旺盛、融资能力领先的龙头企业。中药行业重点关注品牌、品种、营销优势突出的消费型中药企业。CXO行业重点关注品牌优势显著、市场份额领先、具有商业化订单能力的龙头企业。医疗器械行业重点关注疫情催化显著、产品技术领先、国产替代空间大的器械龙头企业。原料药行业重点关注全球疫情下受益于订单、产能、外包转移的龙头企业,以及受益于医改政策以及绿色低碳转型的龙头企业。医药商业重点关注股东背景良好、市场份额领先的全国及区域龙头企业。零售药店行业重点关注连锁优势领先、内生外延双轮驱动的全国及区域连锁龙头企业。医疗服务行业重点关注品牌、流量优势显著的互联网医疗龙头企业,以及品牌优势、服务能力领先的民营专科连锁机构。
3、行业风险提示
重点关注医保控费政策,如带量采购、医保谈判等对行业格局的影响,如仿制药、胰岛素、高值耗材、IVD集采,中药注射剂医保使用受限,创新药医保谈判等;零售药店、医疗服务面临互联网巨头入局挑战;医美监管趋严;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