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19岁少女在广东佛山花海自拍 不幸被火车撞亡

北京西直门一小区发生燃气爆燃 因燃气管被挖断

习近平创建首个创新战略伙伴关系

四川省委常委李昌平转任国家民委副主任

江西一老桥下现女童尸体 初步判断已死亡一周

广东落马官员劝哥哥适可而止遭反讽:管好你老婆

鹿晗粉丝通宵排队跟偶像扶过的邮筒合影,素质棒棒哒!

沈阳市民一算吓一跳:1年光周末遛娃就花上万

“第二届全国手机媒体看江西”启动

近一年合肥5干部意外身故 高曙东坠楼案排除他杀

19岁少女在广东佛山花海自拍 不幸被火车撞亡

北京西直门一小区发生燃气爆燃 因燃气管被挖断

习近平创建首个创新战略伙伴关系

四川省委常委李昌平转任国家民委副主任

江西一老桥下现女童尸体 初步判断已死亡一周

广东落马官员劝哥哥适可而止遭反讽:管好你老婆

鹿晗粉丝通宵排队跟偶像扶过的邮筒合影,素质棒棒哒!

沈阳市民一算吓一跳:1年光周末遛娃就花上万

“第二届全国手机媒体看江西”启动

近一年合肥5干部意外身故 高曙东坠楼案排除他杀

四川医药卫生团队参加研发青蒿素大会战纪实

来源: | 2020-11-19 15:48:14 | 人气:

导读:遵照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指示,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国家科委、卫生部、化工部、国防科委和中国医药工业总公司,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

遵照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指示,1967年5月23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国家科委、卫生部、化工部、国防科委和中国医药工业总公司,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会议决定开展全国军民大协作,共同开展疟疾治疗药、长效预防药、驱蚊剂等抗疟新药的研究任务。这项紧急战备科研工作,代号为“523项目”。

“523项目”是在一个特殊历史条件下,由一个特殊团队执行的一项特殊使命。这个团队从祖国医药宝库中发掘出新一代抗疟药——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大财富。


军地合成大兵团

奉命参加“523项目”的四川地区协作组,由20多个军队和地方医药卫生单位组成,成员为科研、医疗、教学、制药等单位有关部门领导及各类技术骨干。执行专业任务的由“三路大军”组成。

“第一路大军”,负责抗疟新药科研任务。主要单位有: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成都中医学院,以及20多个市县卫生防疫站。根据专业划分,先后成立了7个专业小组,累计近百名研究人员参加各专业小组工作。

“第二路大军”,负责抗疟新药试制和批量生产。主要单位有:西南制药一厂、重庆第一制药厂等。参加抗疟新药一线生产任务的干部职工达数百人。

“第三路大军”,负责抗疟新药试用和临床验证任务。主要单位有:绵阳、温江、内江等地区卫生防疫站,蒲江、资中、犍为、永川等近20个县卫生防疫站,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眉山县思濛公社医院等医疗机构。参加抗疟新药临床验证的医生护士近百人。

这个军地合成的大兵团,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艰苦奋战,顽强拼搏,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中国成功研发青蒿素作出了重要贡献。

攻坚克难显身手

“523项目”实施伊始,寻找无抗药性防治恶性疟疾药物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合成新化合物和广泛筛选化学物质,寻找化学抗疟药;二是发掘祖国医药学宝库,争取从中医药领域有新的发现和突破。

中医中药专业小组由6个小分队组成,分赴宜宾、泸州、荣县、乐山、万县、绵阳等地,调查搜集疟疾防治的秘方和验方,就地采集中草药。同时,查阅整理医学古籍和现代医药资料。

全国“523项目”办公室经过筛选,确定以常山为重点,在四川、北京、上海等地同时开展研究。四川省中药研究所作为全国中医中药组常山碱研究主要负责单位,承担《常山碱的制备及其中药复方的临床试验》课题。该所对常山碱和常山碱乙化学提取、药理实验、临床观察、抗呕吐等进行了多项研究,并为省内外协作单位提供了大量用于研究的常山碱乙。四川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的多位研究人员,也对克服常山碱和常山碱乙呕吐副作用开展了研究。

1972年3月,全国“523项目”办公室在南京召开化学合成药和中草药两个专业组会议。中国中药研究所研究人员屠蚴蚴报告该所用青蒿乙醚提取物,对鼠疟原虫近期抑制率达到100%的实验结果。受此重要启示,四川地区协作组迅速作出调整,将“523项目”的研究方向锁定为对传统抗疟草本植物青蒿的研究。

1974年12月,四川省中药研究所药化研究室刘鸿鸣等几名研究人员,用乙醇作溶剂从青蒿叶中提取青蒿素获得成功。该工艺简便、安全、效价高,纯度达95%以上。乙醇法提取青蒿素随即在该所中间工厂成功进行中型生产。

1975年3月,全国“523项目”办公室协调安排中国中药研究所谭洪根、崔淑莲两位青年科技人员到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学习和工作。在刘鸿鸣带领下,化学药小组人员奋战20多天,提取青蒿素800克,解决了中国中药研究所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缺乏青蒿素的“燃眉之急”。此后,四川中药研究所还陆续为全国“523项目”办公室、上海药物所等单位提供青蒿素和青蒿生药。

1975年4月,全国“523项目”办公室在成都召开中草药研究专业会议,决定从资源调查、提取方法、剂型改进等方面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蒿素研究。成都会议吹响了研发青蒿素大会战的号角。

成都会议后,四川地区中医中药组发挥其技术和地域优势,在青蒿资源研究、青蒿素提取工艺研究、青蒿素联合用药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药化室抗疟研究组连续两年多对省内10个地区32个县青蒿叶中青蒿素含量进行动态研究,证实酉阳、秀山、綦江、绵阳、灌县(今都江堰市)等地的青蒿叶青蒿素含量较高。他们最早发现并报告酉阳地区的野生青蒿具有蕴藏量大,品质优良,青蒿素含量高,呈群落分布等特点,为后来国家在酉阳县定点设计和创建世界第一个工业化生产青蒿素基地提供了依据。

1975年12月,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研制出青蒿粗制剂——青蒿浸膏胶囊。经眉山县思茅公社医院156例病例临床验证,治愈率达100%。之后,又与重庆制药八厂协作,将青蒿浸膏压制成青蒿片,陆续在四川、云南、海南、河南的20个验证点治疗疟疾患者,临床观察病例达3800多例。

1976年9月,全国“523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赴四川临床验证点检查工作,指出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对青蒿的化学、药理、临床研究走在了全国的前头,特别是临床工作,是全国所检查各点中搞得最好的。不仅病例数多,而且观察细致、完整、质量高。

1977年4~12月,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在四川、云南、河南、海南岛17个现场同时对青蒿片治疗间日疟、恶性疟和抗氯喹地区间日疟、恶性疟进行临床观察,共验证病例590例,治愈率均达100%。同时,对7例患者进行骨髓和皮下血检,探索抗复发研究。通过增加总剂量及每日服药次数,间日疟和恶性疟都显示能降低近期复发率及延长复发时间。

1978年5月,云南省孟连县部分地区疟疾暴发流行,县委发来特急电报请求支援,四川省中药研究所迅即寄去青蒿片,对遏制疟疾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鉴于青蒿片的临床疗效取得满意效果,全国“523项目”领导小组同意将青蒿片作为一项科研成果单独进行鉴定。1978年5月3~6日,四川省卫生厅主持召开青蒿片鉴定会,结论为:“青蒿片治疗疟疾具有高效、速效,毒副作用小,药源广,工艺简便,成本较低的特点,并提出了可以控制质量的标准(草案),可以投入生产。”当年,四川省中药研究所中间工厂除生产青蒿素3公斤外,还生产青蒿片170多万片和上清液片近30万片,既保证了四川各地临床实验需要,又支援了北京、广东、海南、上海等地临床和化学分析需要。

1978年11月23~29日,全国“523项目”领导小组在江苏省扬州市主持召开青蒿素治疗疟疾科研成果鉴定会。会议通过的鉴定书确认了6家主要研究单位,即:中国中药研究所、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中药研究所、广州中药学院、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江苏省高邮县卫生局;鉴定书同时确认了39个主要协作单位,其中四川地区11个。鉴定书还明确记载四川省中药研究所“青蒿浸膏片提取方法简便,价格低廉”,全国各地“青蒿浸膏片的生产工艺可参考四川鉴定的规格标准生产使用”。

1979年1月23日,由于部队战备需要,国家医药管理总局、解放军总后勤部、国家卫生部联合发函,指定四川省中药研究所、重庆第八制药厂、昆明制药厂等紧急生产青蒿素(黄蒿素)。在四川地区“523项目”办公室的组织协调下,科研和生产单位挖掘生产潜力,清理库存,收购黄花蒿,即刻投入生产。经过努力,生产青蒿素油针剂任务很快完成,继后又按时完成追加下达的青蒿素生产任务。

1979年,为提高临床疗效,解决复发问题,四川省中药研究所由臧其中、齐尚斌、万尧德领衔,开展药物体内代谢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日后这方面的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他们还用生物合成法,将青蒿种于装有放射性C14的有机玻璃罩中,青蒿在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提取出有标记同位素的青蒿素。生物合成法的成功受到专家的重视与好评。

1980年,全国“523项目”办公室评出全国百余项重大成果,其中四川地区有6项,其研制单位有: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疟疾免疫组、四川医学院生物学教研组、西南制药一厂、重庆医学院、第三军医大学等。

1981年3月,全国“523项目”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座谈会,国家卫生部、国家科委、国家医药管理总局、解放军总后勤部联名向110个单位颁发奖状,四川地区获得奖状的单位有:四川省科学技术委员会、四川省化学工业局、重庆第一制药厂、重庆第二制药厂、成都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成都军区后勤部军事医学研究所。全国“523项目”领导小组向105名从事“523项目”组织管理工作的个人授予荣誉证书,四川地区有9人获得此项荣誉。

“523精神”放光彩

在执行“523项目”的征途中,“523精神”时时竞现。

在持续多年的研发工作中,专业技术人员身带粮票(干粮),背负行囊,翻山越岭,先后深入省内长宁县、泸县、合江县、高县、万县、荣县、眉山县、璧山县,云南省芒市、思茅、保山,海南岛北沙县等农村山区和疟疾疫区,收集民间抗疟药方,调查抗疟中草药资源,采集药物标本,为群众防病治病,观察药物抗疟效果。虽然工作条件差、环境艰苦,生活清淡,但他们没有一句怨言,没有一人退缩。早期开展常山、巴豆毒副作用研究时,中药临床小组10多名成员“以身试药”,争相服用。

“文革”动乱期间,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化学、药理等科室的20多名科技人员,排除派性干扰,一直坚守工作岗位。实验室无法开展工作,他们就转到地下室搞实验研究。药理室研究人员万尧德刚结婚三天,就响应“把抗疟实验室搬到疫区”的号召,去云南省芒市州卫生防疫站建立抗疟过筛实验室。半年时间内,他来回在章风景坎公社傣族寨、傈僳寨、景颇寨、弄巴农场奔波,参加“防I”“防II”验证,获得完整观察病例200多例。不幸感染疟疾后,他就服用“疗5”,在自己身上验证疗效。

追求事业,淡泊名利,是“523精神”大厦的重要基石。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本是1978年11月通过的青蒿素签定书业已确认的6个主要研究单位之一,在全国抗疟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所做工作及其贡献为同行所公认。1979年申报青蒿素发明奖时,四川省中药研究所未纳入6位“发明人”地位。若干年后,在原全国“523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编的《迟到的报告——五二三项目与青蒿素的研发纪实》一书中,对此特别指出:“主要研制单位四川省中药研究所和江苏省高邮县卫生局,在颁发国家发明证书时,让位于其他单位”;“虽然他们最后在青蒿素成果发明奖上没有排上名次,但两个单位为青蒿素研制成功所做出的成绩功不可没”。

四川地区“523项目”办公室的工作人员,有军人,也有地方干部,有做专业技术的,也有做行政管理的,一声召唤,从四面八方汇聚起来,结成一个战斗集体。他们勤勤恳恳,尽心尽力地为实施“523项目”做组织协调工作,默默无闻地为一线科技人员提供服务。在困难和关键时刻,他们以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坚韧毅力和聪明才智,帮助医药科研单位和制药企业破解难题,排除障碍,全力推进“523项目”顺利开展。有的放弃了自己的专业或原来的职务,有的错过了进修深造或职务提升的机会,生活、级别待遇受到一定影响,但他们始终心态平和,一生无怨无悔。

研发青蒿素大会战已经过去40多年了,但这段历史不应当被忘记。参加大会战的四川医药卫生团队,用平凡而伟大的行动,有力地证明了自己从事的是为人类健康造福的崇高事业。他们听从召唤,不辱使命,为国争光的赤胆忠心;不畏困难,不避艰险,勇于创新的英雄气慨;不分彼此,通力合作,同心奋战的协作精神;公而忘私,乐于奉献,不计名利的高风亮节,留给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崇敬和学习。


上一篇:传统实体药店转型医药电商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相关推荐

 

编辑推荐

特别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