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日,在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基于 2023年的疫情与经济走势,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表示,医院不是菜市场,不应该来“排队抢菜”,我国应该逐渐过渡到“看病要预约”,如果大家一直停留在得病就去排队的认知,那么医疗资源永远也不够用。他希望通过这次“危”找到观念改变的“机”,呼吁民众一起转变观念,把医疗资源利用好。
医院过渡到预约制?在中国可行吗?预约制有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局面吗?高院士的想法是,最近一段时间在全国各地“过峰”的过程中集中体现出来的,发热门诊排长队,比如北京不少医院的发热门诊动辄都需要6~8小时以上的排队时间,急诊也需要4到6小时以上的排队时间,导致不少医院发生了医疗挤兑,原有的诊疗秩序和诊疗能力面临崩溃的情况。
因此,高院士就认为,采取预约制,就可以避免这种大排长队的情况,医院的压力就可以缓解了。
但事实上,我们会发现,虽然放开后各地医院发热门诊大排长队,虽然不可避免会有少数闹事的情况,但很少见到大规模民众大闹医院的场景,大量就诊患者都体现出了极大的耐心,配合医院的诊疗程序,在高峰期,各地医院目前已得以平稳过渡,发展到今天,从北京到广州,就诊高峰都已经过去了。
为什么民众排队8小时,也愿意默默等待呢?因为民众也知道当前的特殊时期,医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医生们非常忙碌与辛苦,大家都需要互相体谅与理解。而尤为重要的一点,医院排队就诊,按照先来先就诊的规则,这本身体现了一种公平原则,如果在规则上体现出公平,百姓就不会有怨言。
事实上,预约制适用于一些慢性病,晚一两天不耽误治疗的这种,而不是新冠这种大规模的流行病,在目前,广州很多医院也实行预约制了,一般预约都是在微信公众号、互联网医院上预约,一般来说,由于各种非急诊的慢性病平时就诊压力没那么大,提前一天也能预约相应的门诊医生号。 但即便如此,在医院挂号窗会留一些号现场挂,部分专科门诊,如果预约挂号的没来,一般会让你加号。
但是如果是疫情感染高峰期采用预约制,去了医院人家告诉你,大量的患者已经优先预约了,你得等到十天半月后以后才能就诊,那么普通民众会是什么心情?到底是哪些人预约了,民众也不知情,这个就诊过程一旦不透明、不公开,百姓感受到了不公平,患者医闹的情况就会发生,医患矛盾与冲突在就诊高峰期就会激化。
为什么呢?因为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就诊高峰期一旦到来,预约制会造成漫长的就诊等待,大量民众涌入医院被告知没有预约无法就诊,进而滋生怨气,部分拥有资源、金钱与权势的人,会想办法利用手中的资源、关系、金钱和权利为自己谋取医疗资源。
由于预约制整个过程是没有公开与透明可言,这其中很容易会滋生权力寻租的空间,这其中那么普通人因为缺乏这层资源,预约的等待时间拉长,很可能会慢慢地从轻症变成重症。
现阶段,即便在疫情高峰期,普通人还是有一定的医疗资源可用的,但一旦预约制实施了,那么金钱和权利就会在灰色地带通行无阻。普通人和穷人会很可能会失去公平就诊的机会,这种优先看病的权利会被有钱和有资源、有关系的人优先霸占。
要知道,预约制这种东西,一旦在大规模就诊高峰期发生,其实本质就是给就诊患者设置障碍,无论是发生在哪里,剥夺的都是普通人的机会。正如有网友一针见血的指出,线下插你队的,你眼睛还能看见;线上插你队的,你还能看后台数据不成?
这也是为什么,面对新冠疫情,从广州到全国许多城市,发热门诊都在尽量扩容,应设尽设,24小时运作,就是为了避免预约制造成的就诊与接诊效率低下,导致更多的病患病情延误,轻症拖成重症,可以更公平、更高效的接诊高峰期患者,也避免医患矛盾与医患冲突。事实上,在面临感染高峰期,无论是欧美日本,医疗资源都是不够用的,与预约制根本没有关系。
事实上,要解决民众高峰期的看病难题,真正要解决的是社区医院的资源、水平和设施提升,实现对三甲医院就诊患者的分流,也能成为今后进一步推动分级诊疗改革的一个切入口。
而新加坡就是这么做的,新加坡放开后的一个重要策略是将遍布新加坡的968家社区诊所打造成阳性患者分诊系统,承担了大量分流工作,有效的避免了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出现医疗挤兑。至于预约制,本质是在百姓看病制造更大的麻烦、矛盾与医患冲突。
因此,从这个意义来看,这位专家又是一位真正的“脱实向虚”的实践者,如同过去一众“何不食肉糜”专家一样,对国情与民情缺乏基本的了解。
在过去,一众专家们脱离常识的言论一次又一次的上热搜,比如说,“专家建议低收入群体把闲置的房产出租”、“专家建议征收失业税”、“专家建议让农民进城买房,开车回农村种地”、“专家建议还贷时间延至40年”、 “专家称没有预售制房价会飞涨”、“专家称退休后也可以继续还房贷”、“专家建议立法,取消年夜饭”等等。
事实上,在今天,部分专家们在空调房里想象着这个世界,脱离群众太久了,他们的一个又一个建议,许多都脱离了常识与国情与普通民众的需求,这也是为何在今天,专家的信任危机已经到了空前的程度,建议这些专家,如果缺乏足够的深入底层的调研与对民情的了解的情况下,还是少说话,为了避免民众与专家的割裂与矛盾扩大化,在一些与民众利息相关的敏感的话题上,建议专家尽量别建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