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广州市两会期间,市政协委员、荔湾区政协副主席毕清现身政协会场。本届会议她延续以往对于医药话题的关注,带来了关于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的提案。
亲历去年本土疫情的毕清,曾带领其所在单位——荔湾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奔波在疫情一线,目睹基层大规模核酸采样、发热门诊就诊场面后,更让她坚定了需加强基层医疗力量的决心。
今年,荔湾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写道: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区-街-社区”三级公共卫生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街道防控体系……当前,广州全市已构建起基层公共卫生委员会,在毕清看来,未来的医疗将更加注重基层力量,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
毕清与工作人员研究清平市场转型方案。
强化全科医生双“守门人”作用
“医疗系统是垂直的,但那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并不是孰轻孰重之分,全科医生是靠前服务的医疗力量,提升全科医生服务能力,是医药卫生改革的关键一环。”毕清认为,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和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的双“守门人”,是实现医改“强基层”目标的重要抓手。
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全科医生都充当着市民健康“守门人”的角色,不仅在疾病预防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还决定着患者何时出院及出院后怎样做好居家护理等。毕清表示,在我国,全科医生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落地的重要角色,是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直接支撑。
毕清认为,全科医生最大的特色是看病+连续健康管理服务。目前,广州市全科医生的社会认同度不够,面临“两缺乏”的尴尬局面:一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医保缺乏体现对其工作效果的激励;二是缺乏行业的职业认同,全科医生存在晋升职称难和正式入编难“两难”现象。
目前,广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核定编制总数为11418人,仅达到7.46人/万常住人口,也低于11.6人/万的全国平均值。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入编率仅为81%,空编近两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生的入编以及队伍稳定。
针对以上不足,毕清提议,全社会高度重视,进一步增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撑。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明确市、区两级每年新增的卫生健康经费投入基层的最低比例必须不少于30%,严格落地实施并督办,有经费保障,“强基层”才有根本保障。
在医改持续深化的道路上,全科医生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在毕清看来,落实全科医生制度是一项复杂、长期、艰巨的战略任务,如何落实全科医生“小病善治、大病善识、急病善转、慢病善管”的职能,需要各方重视、凝聚共识、直面现实、有序推进。
一方面,毕清认为,应该改变医保基金“重治疗、轻预防”的现状,从源头调整医保基金向“预防”倾斜;另一方面,她提议进一步完善全科医生的薪酬分配制度,缩小全科医生与大医院专科医生之间的薪酬差距;深化编制和人事制度改革,拓展全科医生职称晋升空间,调整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落实全科医生特岗计划,加快完成全科医生总量、结构双达标。
构建功能复合的街区型中药材市场
毕清出身中医药行业,读书时,作为一名中医药专业学生,她曾经常光顾位于荔湾区的清平中药材市场,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中识别药材,对于这个与改革开放共生的传统批发市场,她有着特别的感情。
如今,身为荔湾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毕清以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为己任,以清平中药材市场为试点,牵头制定传统专业批发市场转型方案。
“清平中药材市场是荔湾区138个专业批发市场的缩影,我希望能用从业30年来的积淀,助力市场向新、向好。从前,不少省内名医也有反映过,希望能在广州有一个工作室,作为窗口展示其医学成果,也可以作为诊疗场地为社区群众服务。”毕清深以为然,她认为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一个功能复合的医药品牌市场是必需品。
事实上,近年来,毕清一直在酝酿着在荔湾打造一条中医街的想法,荔湾区是广州市医疗资源,特别是中医药资源的聚集地,而清平中药材市场更是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便声名鹊起。地处沙面、上下九黄金商贸、文旅地带,清平中药材市场是华南大宗药材交易场,不仅延续着千年商都的商业基因,更是岭南中医药文化最活泼的载体。
毕清介绍,如今,清平中药材市场分为“五场一街”核心区,聚集着一众老牌商户进行大宗商品交易;此外,市场中心馆北部正在建设市场二期,将打造集商品交易、餐饮体验、文化展示、现场诊疗等具有复合功能的提升区;未来,还将进一步带动周边街区,打造多元业态共生的辐射区。
“未来,我希望能将药材市场街区化,通过中医药的力量引领老街区活化,为老城市新活力贡献中医药的力量。”毕清介绍,此前,中医街的概念更多会让人想象为一条街,但我们希望未来的辐射区可以成片连片打造,目前,初步确定荔湾中医药街区面积约22.3万平方米,在这一范围内,我们预计首期将打造20个名医工作室、20个个人中医药博物馆,展示中医历史文化、收藏品,并为街坊提供就诊服务。
以中医药引领旧城改造是毕清推动清平市场转型的动力,她从资料中得知,曾经的荔湾和平路上聚集着40多个中医诊所,在当时影响力很大,如今,如何能依托产业聚集再度唤醒老街活力、打响荔湾中医药品牌?毕清抓住了“文化”这根稻草。
“其实有很多企业是从荔湾走向世界的,但是,即便如此,大家都不会忘记企业的根,它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是助力其走出去的力量。”毕清认为,没有文化的商业走不远,她希望能够通过打响文化品牌,助力清平市场在向新、向好转变中走得更远。
于是,毕清牵头制定《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转型升级项目工作情况报告》,她介绍,目前,通过前期摸查资源,将首先以片区公房修缮为抓手,为中医药发展拓展空间,做好市场供需对接。接下来,荔湾将进一步摸查市场商户,鼓励其注册公司,提升经济效益。
此外,毕清还牵头制定了《荔湾区清平中药材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希望以中医药力量提升市场品牌效益、推动沙面-上下九-永庆坊文商旅活力区建设、落地“中医街区”,同时推动片区冻品市场整治,最终收获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方面的多维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