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避免集采药品的断供现象需要政府和药企两端一同努力。药企端需要尽快适应集采政策的影响,优化业务结构,合理调配资源,在利润率仍有保证的情况下积极扩产,配合国家保障居民用药、优化医保支付效率。 而从政府端来看,集采相关工作人员也应更深入地对医药全产业链进行调研,对制药产业的上下游进行系统性的梳理,了解每个环节的必要成本,不能仅局限于终端药品市场而忽略上游原料药及设备耗材市场的成本影响,需要在对产业链认知充分的情况下合理进行集采定价,尽可能避免价格设置不合理的情况。
(文/张玉 编辑/马友友)2022倏忽而至。回望过去的2021年,医药行业最具影响和代表性的事件之一当属集采。
2021年,国家医保局分别于2月、6月、11月组织了第四、五、六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除药品集采外,2021年国家医保局也进行了高值医用耗材的带量采购。部分省市也在检测试剂、中成药等领域率先开始了集采。
值得一提的是,集采带来的价格锐减及产能要求,也对医药企业带来严峻考验。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大约有20家企业都出现集采中选之后,因种种原因断供的情况。
换句话说,低价中选远不是集采游戏最终的胜利,中选后的产能供应、销售团队的调整、业绩压力才是真正的挑战。
仿制药“替代效应”明显
集采,即集中带量采购,是国家组织的药品集中采购,在采购招投标中公示所需要的采购量和采购价格,而采购量对应的是企业需要承担的生产量。换句话说,集采是通过“团购”的方式向药品供应商购买明确数量的药品,从而降低采购成本。
具体来看,第四批国家药品集采共纳入45种药品,涉及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精神类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治疗领域,共有152家企业参加,产生拟中选企业118家,企业拟中选比例为71%,包括5家外资企业的5个产品。
第五批国家药品集采共纳入62种药品,覆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抗过敏、抗感染、消化道疾病等常见病、慢性病用药,以及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重大疾病用药。